目前分類:《阿Q後傳》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阿Q後傳》

阿Q彩排照  

時間|2012年8月17日,週五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團體|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節目|2012臺北藝術節《阿Q後傳》

文|于善祿

之前為了訪談甄詠蓓、寫導讀文章、一個演講,還有兩場開演前的導賞,臺北藝術節辦公室寄給我的《阿Q後傳》(2011,新加坡版)光碟,看了不下三、四遍,在遍與遍之間,也穿插地看著一些關於魯迅生平、作品評介,尤其是關於《阿Q正傳》的相關評論,幾乎是和甄詠蓓一樣,被魯迅和他同時代的五四知青、他們的時代以及他們的作品給迷上了,在那個新舊時代的交口,在那個東西文化撞擊的年頭,在那個文盲、迷信、西學、新知混雜一鍋的社會,只不過就是九十年前,可是這五四的批判自省精神與力道,這五四的風範格局與視野,在今天就好像諸神退位、群魔亂舞一般,失了準頭,也不靠譜,夙昔的文化典型對當代青年似乎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再加上左翼文藝在1950年代以降的台灣教育界、文化界、社會裡根本就被政治力刨根了,尤其是後解嚴、本土化、去中國化教育成長的九○後世代,情感結構早就沒有五四以降左翼社會文藝批判的文化DNA,算算至少有兩、三代的台灣人沒有這份文化DNA了,所以2010年華人社會好幾個地方都在辦曹禺百年冥誕的相關活動,唯獨台灣不動聲色,沒事ㄦ般似的,所以這次的《阿Q後傳》票房一直沒起色,因為大夥兒對魯迅、對阿Q、對「華」文戲劇不熟悉、沒興趣,二十年來的政治去中,順帶也文化去中(包括中國、中華、中原、中正…)了。如果因為這樣而錯過了《阿Q後傳》,倒是相當可惜了。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Q後傳》 讓你狂笑到不安
 
原文刊載於聯合新聞網(2012-08-17)
文|賈亦珍

阿Q後傳彩排演出  

你累了嗎?想不想大笑、狂笑一下?來看《阿Q後傳》,不過,導演甄詠蓓說:「笑過後,你會有點不安哦。」 

今天晚上在中山堂開演的《阿Q後傳》,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基礎,發展出阿Q死後世界更阿Q的現象,甄詠蓓說:「魯迅時代的阿Q只是愚眛而己,現代的阿Q是邪惡。」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港台與新加坡的後魯迅世界:訪《阿Q後傳》香港才女導演甄詠蓓

原文刊載於破周報(2012-08-16)
文|曾芷筠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野草》題詞

甄詠蓓2 甄詠蓓

從批判性極強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到愈趨晦澀難解、卻蘊含深刻思想轉折的《野草》、《華蓋集》,對我而言,魯迅拉起的是在二十世紀的種種變革之中,華人的整個思想系譜。他的思考折返於光譜的兩邊,既批判又帶有同情的理解,比任何來自西方的、帶有殖民者視角的理論架構都更搔得到癢處,不斷叩問著在歷史的十字路當口,中國人/華人究竟該何去何從?

自嘲自己「和魯迅很像」、來自香港的劇場名導演甄詠蓓,這次帶著她與已故新加坡戲劇大師郭寶崑所創辦的新加坡實踐劇場合作的《阿Q後傳》來台演出。繼2004年尤涅斯柯劇本《兩條老柴玩遊戲》、2006年的獨角戲《遊園》之後,這次她第三次在台灣演出。氣質俐落的甄詠蓓意外地熱情親切,與記者聊起上月突然被迫歇業的音樂展演空間地下社會,以及資本化的土地、資本化的媒體、消費主義,她說:「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文化與內涵立刻就被消費掉了,大陸對香港的影響很大,不單是政治,而是一種無形的影響。香港人自己也把握不定,怕了政治,只敢向錢看,慢慢變成出賣自己也不知道了。」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Q後傳》為港人的無奈找出口

原文刊載於旺報(2012-08-16)

文|林采韻

阿Q後傳5  

香港導演甄詠蓓的作品《阿Q後傳》本周將在台北藝術節上演,甄詠蓓是香港劇場界重要的創作者之一,2008年她與知名演員詹瑞文主動放棄政府資助,將「劇場組合」轉型為文產機構「PIP文化產業」,談起4年前的勇氣之舉,甄詠蓓說,她寧願放棄優渥的補助,以爭取更加獨立自主的創作空間。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Q後傳 笑我們這荒唐的年代

原文刊載於香港文匯報(2012-08-03)

文|尉瑋

阿Q後傳2  

打開2012台北藝術節的網頁,驚喜地發現香港導演甄詠蓓的《阿Q後傳》受邀前往演出。這個作品首創於去年九月,由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及PIP文化產業聯合製作。甄詠蓓是一位個人風格十分獨特的女導演,她喜愛經典文本,希望在太多「小我」情感流瀉的劇場空間中尋找一些書寫偉大「大我」的可能。其之前的作品《兩條老柴玩遊戲》、《遊園》,以及今年初的《野豬》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阿Q後傳》中,她向自己最喜愛的作家魯迅致敬,從《阿Q正傳》中生發靈感,創作出鞭笞我們現今時代、笑中有淚、笑中有嘆的精彩作品。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劇場崛起,耿一偉誓死護台灣

文|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阿Q後傳(6人)  

2012香港藝術節委任甄詠蓓執導的《野豬》,因為演出大受歡迎,還加演了兩場。回想2004年她與詹瑞文來臺北新舞台演出的《兩個老柴玩遊戲》,以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面具風格,詮釋尤涅斯科的《椅子》,至今還有不少人讚不絕口。《阿Q後傳》2011年9月在新加坡華人小劇場節演出,還加上了實踐劇場的參與。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訪《阿Q後傳》編導甄詠蓓:阿Q精神歷久彌新,而且被發揚光大

原文刊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 (2012.07)

文|于善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員甄詠蓓編導、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演出的《阿Q後傳》,將魯迅的經典文學改編搬上舞台。導演甄詠蓓說:「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

阿Q後傳1   

《阿Q後傳》的演員,在演出當中他們穿著白色的中性服裝,當需要扮演某個角色時,則穿戴具象徵性的服飾。(新加坡實踐劇場╱提供)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Q與當代喜劇

文|林克歡

阿Q後傳4  

1922年初,《阿Q正傳》在北京《晨報‧副刊》上刊出不久,沈雁冰(茅盾)在回復讀者的《通信》中寫道:阿Q「是中國人品性的結晶」。(1)後來,他更明確指出:「《阿Q正傳》的精髓就在這種『阿Q相』的有力揭發。」(2)近百年過去了,不善自省的中國人幾無寸進。1981年,陳白塵在其改編的同名話劇《阿Q正傳》的末尾,以「解說詞」的方式,甩出一段絕到家的狠話:「阿Q死了!阿Q雖然沒碰過女人,但並不像小尼姑所咒駡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我們考據家考證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3)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式幽默X阿Q精神 諷刺針砭也深刻省思

阿Q後傳1  

轉載自PAR表演藝術雜誌 (2012.7)

文|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

 

由香港知名全才演員甄詠蓓編導、新加坡實踐劇場演員演出的《阿Q後傳》,將魯迅的經典文學改編搬上舞台,以「阿Q精神」諷刺當前社會,在虛擬的空間「未莊」中,身穿白衣、臉上塗著丑角「豆腐臉」的演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看看今天的阿Q們有沒有什麼長進……甄詠蓓說:「阿Q精神歷久彌新,九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被當年的革命革掉,反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華人社會裡被傳承得很好,且發揚光大。」

這些年我經常有機會到香港看戲劇演出,從表演方法與技巧方面來看,我發現許多香港演員都曾受業於法國小丑表演的當代大師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香港的PIP文化產業也經常邀請他來主持戲劇工作坊,該團體的兩位聯合藝術總監詹瑞文及甄詠蓓,即師從於他。PIP意指「喜悅」(pleasure)、「想像」(imagination)、「遊戲」(play)的縮寫,這個概念來自於高利埃的戲劇表演觀「Le jeu」,「jeu」就是喜悅,高利埃在表演教學上,一方面強調演員的角色形象創造力,但另一方面也會強硬地打斷他認為是「垃圾」的表演技巧或點子,並羞辱演員一番。有趣的是,香港劇場演員對此趨之若鶩,幾年前台灣亦有劇場人士試圖引進此體系,然而卻水土不服,至今未如葛羅托斯基訓練蔚為大觀。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處存在的阿Q   到處不存在的未莊

 文|駱以軍(知名作家)

駱以軍手稿

科技發達的年代,駱以軍選擇了最有感覺的手寫快遞給所有藝術節朋友唷!

 

2008年冬天,我有機會到紹興一遊,自然按旅遊書往「魯迅故里」轉轉,發覺一整條的街區,至少十來個大小店家全掛著「咸亨酒店」招牌,當然也見到像影城蠟像館的「三味書屋」、「恒濟當鋪」、「百草園」……,但街上停靠著一排五六輛可能是省級官員在某間高級餐館的進口黑頭車,還有穿制服的公安一臉霸氣、目光凌厲巡著方圓幾米內的維安。更散開些的街景,則是遊人如織,紅男綠女,無人覺得這一列官員陣仗或貧富落差有何稀奇。街道還是有像魯迅小說裡,那些一臉茫然、畏縮的襤褸老叟;還是有粗豪大氣拉客乘烏篷船或黑車的漢子;或是像祥林嫂那樣的婦人;你覺得人們行色匆匆,剔牙抽煙吐痰,臉上還是浮晃著一種在這現實俗世活下去的「群體性」。馬路邊且有一座一比一大小的「孔乙己」人物雕塑。今夕何夕。過了一整個世紀。如果有一台永不斷電的攝影機架在這街角,從魯迅充滿著悲憤、鬱悶、尖刻但時時懷念之情的觀看位置,一年,一年地紀錄,我們可能會發現:當年魯迅先生,或曰所謂中國現代小說第一篇以「現代性」的顯影術、「人還該有怎樣的美德憧憬」、這個文明已在幾個關於「人何以為人」的基本提問後,塌縮,顯得原始  、愚騃、荒蠻、卑瑣……。變貌,一種生存的現實主義。幾乎沒有改變,甚至變本加厲,更虛無,更絕望,更卑屈。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兩條老柴玩遊戲》到《阿Q後傳》

文|于善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講師)

 阿Q後傳(6人)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能夠看得到當代華文戲劇演出的機會還是不多,雖然已經有一些藝術經紀公司、戲劇團體或獨立製作人在引進,但仍不夠系統化、數量化,而且患有偏食症,也缺乏更多的論述;目前可見的幾大藝術節或戲劇節,仍是以歐美為主,亞、非、拉美為輔,但經常跳過亞洲的華文戲劇,我對藝術節或戲劇節的策展與行政並不在行,看到的多半是結果論,想必在過程中有許多複雜的因素所導致。從我的立場而言,只能持續地針對我所知道的當代華文戲劇,不斷地書寫與論述,期望有一天能夠開花結果,期望有一天台灣的戲劇系學生和觀眾能夠多看當代華文戲劇幾眼,多試圖瞭解它們一些,畢竟在這裡頭所顯露的「複數華性」(Chinesenesses,這是我創造的一個詞)也是非常複雜有趣的,表面上看起來似乎都統括在中華文化底下,但每個華人地區、國家或城市被歷史書寫與改寫的歷程都不太一樣,回應當代全球化、後現代、後殖民、後國家等文化策略也不盡相同,而恰恰因為如此,當我們有機會去觀看這類戲劇作品時,才更能夠映照出我們自己的文化樣貌、視野與定位。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演的Q&A專屬‧甄詠蓓
藝術節第一手曝光,香港才女導演甄詠蓓首公開…
8/17-19《阿Q後傳》上演前,臺灣觀眾搶先一窺劇場女傑創作私密心得

「阿Q解百憂」套票8折優惠倒數計時!只到8/19!

甄詠蓓  

  

Q. 為什麼會對「阿Q」這個主題感興趣?

A. 第一,我喜歡經典。在我的創作中,我常與經典對話、角力甚至爭辯,我喜歡從前人的智慧中取經,審現今天的種種的荒謬,但我不會盲目地崇拜經典,我會大聲地說出屬於今天的聲音,因為我相信現代人的苦惱不比前人少。

第二,我喜歡魯迅。與同時期的作家相比,魯迅的火藥味更濃,充滿挑釁性,是文藝界的恐怖份子。對於看不過眼的事情,他從不妥協,對封建的、虛偽的假道學者,他會毫不留情的發動襲擊,誓要把吃人的禮教置諸死地。不過,我喜歡魯迅還有他的另一面,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那血淋淋的文字背後,他對人性有著深切的關懷和憐憫。他愛恨交加、極端與茅盾、怒火與哀愁,成就了他的作品,也使作為讀者的我心存敬佩。

第三,我喜歡「阿Q正傳」,卻同時痛恨阿Q這個人物,只因在這個可惡又可憐的人物中,我多少也找到自己的身影,笑阿Q就像在笑自己,恨阿Q其實也是在恨自己。不過只是把當日的「阿Q正傳」搬上舞台我不感興趣,反之,思考今天的我們比阿Q更阿Q,或甚至青出於藍,比他更自欺欺人,更貪小便宜、更自以為是、更無知,可憐又可惡,這才是我的興趣所在。

所以,我以阿Q死後來開展故事,以阿Q生活的那條小村莊來天馬行空一番,大膽地為魯迅作個後傳,發洩一下心中的憂悶,把我對今天中國人的醜陋和惡性,來個時代的吶喊罷了。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魯迅批判精神再現  狠狠打消費主義一耳光

「戲處理得很豐富……揭露中國人的麻木不仁。」──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張秉權

阿Q後傳5     

文章標籤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