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音樂之偶戲狂想曲-小宛然&廖琳妮的《莫伊傳說》
轉載自MUZIK‧古典樂刊(2012.06) 文|連士堯

 

莫伊傳說2  

布袋戲加上皮影戲,當代音樂加上即席演奏,操偶師的手加上現場演唱的口……這樣看起來另類、跨界又多元的組合,全都會在今年台北藝術節8月節目《莫伊傳說》當中一同呈現。這齣戲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旅法台灣作曲家廖琳妮,以及來台與李天祿拜師學藝,回法後成立小宛然的偶戲家班任旅(Jean-Luc Penso),一同為紐西蘭毛利人的傳奇神話做出嶄新詮釋。

 

合作

雖然班任旅曾經在台灣待過很長一段時間,但他與廖琳妮的相識,其實是在花都巴黎:2005年,在巴黎念書的廖琳妮,在朋友的邀請下欣賞難得能在歐洲看到的京劇,同時那位朋友也找了班任旅一同前往:「但我們都完全忘記那是一齣什麼戲了,因為真的是不好看,所以中場還沒結束我們就都離開了。」雖然那晚的演出並未留在他們的心裡,但也開始了兩人認識並進而合作的契機。當時的班任旅正準備製作一齣新戲,熱愛當代音樂的她,邀請廖琳妮為其作曲,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我第一次為劇場配樂,在那之前,我從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適合做配樂的工作。」廖琳妮回憶道:「通常的合作方式是,他們已經把戲差不多排好了,我就進劇場看他們排練,一邊即興把音樂寫出來,最後再做統整。」在廖琳妮的作曲歷程裡,一直是伴隨著「光影」存在的,影像與音樂是一體兩面,因此一定要看到現場的演出,才能夠啟發她的作曲靈感,為此班任旅還不斷在訪問中虧她道:「你每次都到現場才開始知道內容是什麼,你真的有看過給你的劇本嗎?」

但說起小宛然戲劇中的音樂,其實班任旅也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每次演出的發想,班任旅皆會加入自己吟唱的歌謠,將台詞融入其中,有時候認識會哼起大家熟悉的台灣民謠當做主旋律!雖然兩邊皆有自己的音樂創作,但奇妙的是,廖琳妮與班任旅很少有爭執,彼此之間對於音樂的想法,相當有渾然天成的默契,這或許也是為什麼他們不但是創作上最好的夥伴,後來更成為人生上的伴侶。

 

十五年的莫伊故事

而這次要演出的《莫伊傳說》,則是要追溯到十五年前班任旅前往紐西蘭表演的經驗,喜歡蒐集世界各地傳說神話,改編成創作素材的他,在紐西蘭就深深被毛利人傳說的「莫伊」故事吸引,原本當時就預計要搬演這個故事,還與毛利酋長有過多次討論。然而當時紐西蘭政府與毛利民族運動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張的關係,這項計畫最後便無疾而終……。一直到去年9月,班任旅騎腳踏車遊走巴黎市內時,發現了以民族為主題的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從週一開始每天輪流掛出了「M」、「A」、「O」、「L」、「I」的布條,一拼就是「MAOLI」(毛利),這個展覽又重新燃起了班任旅心底的未竟之事,在進一步聯絡確定後,便確定12月底要正式搬演《莫伊傳說》。

從9月到12月,僅有三個月的時間,雖然劇本都已經有底了,但真正困難的是皮偶及木偶都要重新在中國與美國製作,一直到了12月初,才通通都到位,一起在聖誕節的檔期成功上映了《莫伊傳說》。

從本篇報導的劇照中,讀者應該會發現,《莫伊傳說》不是僅有「偶戲」或是「皮影戲」的演出,操偶師更會現身擔任劇中角色,這在班任旅的創作中是很常見的手法:「我其實不會太去思考到底哪段用什麼樣的方法,這些都已經很自然了,我會知道到底要怎樣去表現這段故事。」不約而同地,在音樂創作上,廖琳妮也表達出相同的看法:「我的配樂皆是以整體的劇情發展來看,並不會特別去區分皮影或是偶戲之間的差別。」除了有現場唸白加演唱外,配樂也會有現場演奏的部份:「我會與另一位同樣來自臺灣的擊樂演奏家楊怡萍,一起在現場用幾十種不同的打擊樂器,做出真實的音效聲響。」真正在台上的操偶師只有三位,加上兩位音樂家,《莫伊傳說》能以五個人的組合,展現出怎樣的魔幻時光,相當令人期待。而班任旅也特別說到,這是一齣讓「大人」看的傳說,請不要因為他的題材看起來像是故事因而錯過,給小宛然一次機會,必定會改變您對於偶戲與當代音樂的感受!

 

(欲見完整圖文,請至2012《MUZIK‧古典樂刊》6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