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 
深夜食堂的浮世繪:疑惑讓人更專注

IMG_0371  

台式熱炒義大利麵-味覺裡的文化衝擊
主持人|2012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
與談人|黃威融(《小日子》總編輯)、李劭婕(台南人劇團演員)
時間|6/30(Sat) 13:30-15:00
地點|誠品敦南B2視聽室

近來深受歡迎的療癒系漫畫《深夜食堂》,結合料理的香氣與真誠的人情味,將深夜的餐廳化為舞臺,上演一幕幕動人的生命故事。2012臺北藝術節邀請德國德勒斯登國家劇院首席導演提爾曼˙寇勒(Tilmann KÖhler)與台南人劇團合作推出的《金龍》,同樣以西方社會中的中式餐廳為場景,透過一對對飲食男女的遭遇,探討全球化下的移民議題,進而呈現現代人際關係中揮之不去的疏離與陌生感。這場講座特別邀請《小日子》總編輯黃威融與台南人劇團演員李劭婕,與耿一偉老師由味覺切入,由飲食探討文化衝擊與人性情感,精彩內容摘要如下:

耿一偉:
德國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的劇本《金龍》,是一齣浮世繪,透過48個場景,描寫處於德國社會底層的非法亞洲移民群像。劇作家以西方人觀點呈現亞洲人的文化社群,很容易招致「再現不忠實」的批評,因此他聰明地反其道而行,刻意呈現演員形象與角色形象間的落差,由白皮膚的西方演員飾演亞洲黃種人角色,由男演員飾演女性,女演員飾演男性,年輕演員飾演年長角色,年長演員飾演年輕角色。

然而《金龍》來到臺灣後,由亞洲演員飾演劇中的亞洲角色,原劇本設定中的疏離感就會降低,因此2012臺北藝術節邀請一位完全不懂中文的德國導演提爾曼˙寇勒來臺灣與台南人劇團合作,透過文化差異凸顯疏離感,對演員及導演都是挑戰。

 

李劭婕:
身為演員,排練《金龍》的過程中,「扮演」是最大的挑戰,卻也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利器。因為演員個人特質與角色真實狀態的巨大距離,以及演員努力達成角色扮演的嘗試,會引發觀眾的想像,讓角色的力道變強,當觀眾疑惑時,也會更加專注去思考理解。導演帶領我們嘗試各種扮演方式,也試圖尋找在臺灣社會中相對應的非法移民,但最後發現,《金龍》是透過非法移民議題,探討人際關係中的陌生與疏離感,這種深沉的情感拉踞,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並不限於移民社群。

IMG_0401 左:李劭婕,右:黃威融。

耿一偉:
《金龍》劇本中,每段戲演到一半,就會念一道中式菜餚的名稱。全球化社會中的移民,最常採取的謀生策略就是食物,食物是很重要的文化溝通的工具,也是最早交流的開始,對食物的想像,往往反映了對文化的印象。

 

黃威融:
食物反映時代的氛圍,食物不只代表食物本身,飲食的儀式與陳列,呈現了背後情感與社會不同的面貌。所以俗話說:「那個時代的人怎麼吃飯,那個時代的人就長甚麼樣子。」從做雜誌的角度來看,各國旅遊雜誌呈現食物的方式,也從「再現」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觀點。

 

耿一偉:
日本旅遊雜誌中的臺灣小吃,展現出我們從沒注意到的精緻與質感,《深夜食堂》透過短短的漫畫,把個人的生命故事與食物互相連結。他人眼光的折射,拉出我們與日常事物的距離,賦予新的感情,因此我們永遠需要透過他人的眼光來看見自己;相信台南人劇團在與德國導演的合作過程中,可以彼此激盪,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