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藝術處困境 獨身以小搏大
轉載自旺報(2012-07-24)

記者|林采韻

1980年代台灣中小企業老闆拿著一只皮箱到世界做生意,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笑稱,自己是背著一只背包到世界買節目。他以「背包客」對應大陸以國家為單位的團體戰術,藉此道出台灣的國際處境。

2012台北藝術節8月2日登場,12檔節目中,蠢動劇團《消失的地平線》、威爾斯雪曼劇團《懺情夜》是他去年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獵戲的結果。

英國文化協會在國外推廣本國藝術,耿一偉去年受邀赴愛丁堡,在場深感兩岸「差距」。迎接2012中英建交40周年,開創中國市場,藝術節特為中國代表團開設獨家的選「秀」時段,與他的一人行形成強烈對比。

在此狀況下,如何讓台灣與世界接軌,耿一偉打出「台北核心,國際參與」。他說,把台灣的戲推到國際有困難度,但是把國外導演請到台灣與在地劇團合作,相較容易,其次,透過國外導演把台灣製作帶出去,也是一種捷徑。

因此《金龍》由德國導演和台南人劇團合作、旅德編舞家孫尚綺的《早餐時刻》也連結中德藝術工作者,兩者都獲得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的支持。

目前華文地區藝術節甚多,包括香港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耿一偉說台北藝術節以劇場表演為主,此外,不同於香港主打名團名演,台北藝術節希望有更多的「前瞻」,邀請未來有潛力走紅的劇團,像是帶來《放屁蟲》的日本岡崎藝術座他就非常看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