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題材《懺情夜》 探究國族認同焦慮
藉同志議題和音樂劇包裝 引出威爾斯民族與英國認同衝突

原文刊載於中國時報(2012-08-31)
文字|汪宜儒

懺情夜彩排照_中國時報  

▲威爾斯同志音樂劇場《懺情夜》,藉由同志的情慾、渴望與身分認同,探究國族認同的問題。(鄭履中攝)

舞台上,閃爍燈光與電音節奏交拍,酒精與藥物交融的迷幻,加上赤裸與直白的欲望流動,威爾斯導演古爾菲(Arwel Gruffydd)與編劇詹姆斯(Dafydd James)聯手打造《懺情夜》,藉由同志夜店的綺情氛圍,勾引出威爾斯民族與所屬英國之間的國族認同。

去年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演出的《懺情夜》,今年應台北藝術節邀請而來。藝術總監耿一偉認為,這部作品表面雖以同志議題和音樂劇包裝,處理的卻是深沉的認同問題。

「內有同志的性向認同、威爾斯人對傳統文化與英國文化的認同,而台灣可在裡頭找到對應,不論是對中國或是原民、客家等多元族群的認同。」

位處大不列顛島西南部、東臨英格蘭的威爾斯,是大英國協成員之一。三百萬人口中,有六十萬人口使用威爾斯語,現因強勢英國文化入侵,原有語言與傳統文化漸顯弱勢,引發強烈的認同衝突。

《懺情夜》英文劇名《Tribe》,原意部落民族,點出同志在異性戀社會的弱勢,同時隱喻威爾斯的現實處境。作品第一次走出英國,詹姆斯目前正將《懺情夜》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本。

故事中,主角安奈林是名威爾斯詩人,雖在倫敦得過大獎肯定,還是只能打工度日,鬱不得志。內心彷徨不安的他,只能透過藥物來鎮定靈魂。一次返鄉與同志好友相聚場合上,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誘拐好友的學生,引爆與老友之間的衝突,同時揭開他壓抑、自我懷疑的陰暗,其中牽涉對於自身性向、和族群認同焦慮等。

演出對白使用大量的威爾斯語,也出現似是英語又是威爾斯語的「wenglish」,背景音樂不斷出現女神卡卡、音樂劇《貓》等西方流行文化,衝突又矛盾。古爾菲說,威爾斯本是注重傳統的族群,在大英國協之下,語言、文化已呈顯見的弱勢,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表達自己是困難的。

「透過同志議題,我們試圖討論有點政治意味的國族意識,也希望讓更多人明白,威爾斯身處在一個大國之下的位置處境。」《懺情夜》八月卅一日至九月二日在台北中山堂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