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雷雨》到《雷雨2.0》

節錄部分章,全文請參考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 119期

王翀
新浪潮戲劇導演,作品曾在大陸、臺灣、香港、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法國演出,被《新京報》評為2012年度新銳藝術家。

 

 

thunderstorm03  曹禺的《雷雨》和老舍的《茶館》被中國大陸的戲劇界視為民族話劇的雙璧,標誌著這門藝術的最高成就,是不可撼動的經典。前者是曹禺22歲時的作品,後者是老舍在大躍進時期反復修改完成的。這兩個劇作獲得今天的地位,和中國戲劇的政治議程密不可分。《雷雨》寫舊家庭的覆滅,《茶館》寫舊社會的覆滅,因而在“新中國”都具有亟需的政治正當性。我在2012年導演了《雷雨2.0》,從曹禺的文本出發,僅僅保留1%的臺詞,顛覆中國戲劇舊有的演出樣式,讓文本重新煥發活力。

《雷雨》的一條重要線索是,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確切地說,是男性對女性的剝奪:周朴園對魯媽和繁漪、周萍對繁漪和四鳳的剝奪。《雷雨2.0》選取這一視角,聚焦女性,全劇圍繞兩個沒有名字的女人,貌似繁漪和四鳳。而此“繁漪”非彼繁漪,此“四鳳”非彼四鳳。因為時空和語境都完全不同了。

《雷雨2.0》設定在1989/1990年的一個高幹子弟家庭裡。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這一年是中國人從廣場退回臥房的分水嶺。當公共的政治空間關閉,個人和身體的歷史就開始了,並且一直延伸到現在。這是一個蘇聯式的大房子,從桌椅和衣櫃到裝修和電器,在每一個細節上都逼真體現出1990年的特徵。在這樣一個家庭裡,一個官二代欺騙和佔有兩個女人:一個是剛認識不久的“繁漪”,另一個是在他家做保姆的“四鳳”。

原作裡的臺詞被拆分、重組,在新的故事、人物和情境中產生新的意義。一段臺詞可能出自原作完全不同的角色和場景。這些臺詞,它們經過拼接組合之後,訴說了女性青春的悲哀——這其實是四鳳、繁漪和很多女性共同的心聲。在深夜,由閱歷更豐富、年齡略大的“繁漪”說出,更加貼切。而“繁漪”的困境是,她明知道女性面臨的陷阱,卻又無法回避。

thunderstorm02   2012年,我和薪傳實驗劇團開始探索新浪潮戲劇——用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思想和美學,在舞臺上拍攝“舞臺電影”。每一個電影攝製的環節,都在舞臺上進行,並且展示給觀眾:表演、攝影、挪動攝影機和道具、剪輯、配音、奏樂、放映,所有都在現場進行。觀眾看到的不僅是投影在幕布上的一部女性電影,同時也看到了舞臺上所有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而且兩個過程是同步的。所有的影像都不是事先錄好的,而且所有的攝影機裡都不放記憶卡,保證每天晚上的演出和“電影”都是現場的、當下的、鮮活的——“舞臺電影”的本質當然是戲劇,而不是電影。

“舞臺電影”利用戲劇藝術的假定性和電影蒙太奇的效果,製造出特有的舞臺奇觀。

《雷雨》所代表的“話劇”藝術,講究以對話為核心,靠舞臺手段營造幻覺,演員沉浸在角色裡,觀眾沉浸在幻覺裡。這種“現實主義”的演出方式1950年代從蘇聯移植到中國大陸,意在於舞臺之上建構一種“現實”。廣義上講,所有的戲劇都是在建構現實,短暫而集中地表達一種對現實的理解。只不過,每種藝術風格對現實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話劇在1950年代,以國立劇院和學院的方式建立起來,就是要在劇院中營造一種表面上的“真實”,用社會主義歷史觀教育觀眾。在這樣的藝術裡,觀眾坐進大劇場,面向同一個方向、仰視舞臺、傾聽一個聲音。

 而在新浪潮戲劇的舞臺上,我們希望打破現實主義的表皮幻覺,邁向更深層次的真實——暴露攝製過程、去除中心、揭示戲劇和媒介的偽飾、刺激觀眾的思考和選擇。據統計,今天的白領人群,每天平均只有20分鐘面對紙質讀物,卻有8小時面對螢幕——包含電腦、電視、電影、手機。新浪潮戲劇其實也提出了對媒體文化的批判,通過拆解幻覺營造的過程,來揭示媒體幻覺背後的真實,一再詰問:到底何為真實?

從集中到分散到集中、從整體到碎片到整體,就是《雷雨2.0》的審美體驗。 

 

雷雨2.0
  

假愛真戲的迷離,男女亙古的難題
一齣情愛經典的人性實境秀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畫」推薦節目
《新京報》中國三十年來小劇場最佳十大戲劇 

節目分類:戲劇
演出單位:中國薪傳實驗劇團
演出日期:2013/08/09 (五) 19:30
。。。。。2013/08/10 (六) 19:30
。。。。。2013/08/11 (日) 14:30
演出場地:水源劇場
演出長度:70分鐘,無中場休息
。。價:700
。。註:中文演出,英文字幕

 

arrow
arrow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