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人生最後樂章 聚焦接班藝藏
轉載自【經濟日報╱記者鄭秋霜/台北報導】2011.06.20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 記者陳正興/攝影
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表示,他正在「設計」自己人生的最後樂章,不管是公司或藝術收藏,他都不會傳給小孩,為廣達找到接班人及為藝術收藏找到管理者,是他人生完結篇中的兩件大事。
林百里是企業家,也是藝術收藏家,更積極投入藝文活動,早年成立廣達文教基金會,推動視覺藝術紮根工作,去年更成立廣藝基金會,推動表演藝術及委託創作。廣藝基金會是今年「臺北藝術節」的獨家贊助單位,推動藝術與科技的連結。
林百里接受本報專訪時,對筆記型電腦本業經營絕口不提,但對台灣文創產業發展頗多關切,也忍不住對台灣企業接班的問題感到憂心。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你對台灣發展文創產業有何觀察及建言?
答: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定義錯了、方法也錯了。英國的創意產業非常成功,除了英語擁有廣大人口外,更重要的是聚焦在「創意產業」,以設計創意和不同面向的創意為主,在創意產業裡有文化內涵,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如果政府不了解,民間創作人也不懂經營,顯然還有長路要走,我擔心我們正喪失在創意領域的發語權。
文創產業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成功,可能要投入十年,才可能看到一點成果,但如果政策不持續,很難看到成果。要做文創產業,政府和民間都要自問:有無這樣的耐力與精神?有沒有熬下去的決心?
政府應先點火,發展「創新」概念;其次,發展文創產業,除了有創意,還要有市場導向,結合創意面與經營面。像是國外有很多博物館,都有很好的經理人。
問:你將擔任「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中國際設計論壇的主談人,對於台灣的設計產業有何看法?
答:我每天都在設計啊,目前正在「設計」人生的最後樂章,不管是大鳴大放或淡出武林,我想可能會很接近《快樂頌》。每個人都應樂觀積極面對人生的完結篇,我不要做到死的那一天。我要完成兩件事,即是為廣達找到接班人,及為我的藝術收藏找到管理人。
台灣企業的接班很有問題,我也很擔心。今年進入百年的IBM 公司,接班做得這麼好,這需要遠見。台灣必須與世界接軌,但很多企業對自己的長期競爭力,沒有設計好,經理人制度也沒有建立好,都增加企業接班的困難。
用錢賺錢的行業,或許較容易父傳子,但高科技是用腦賺錢的行業,很難父傳子。就像「國父的兒子,並不是國父」,我不認為高科技公司應傳給小孩。
至於我的藝術收藏,我不留給小孩,也不會燒掉,但一定要把它們託給好的管理者。
問:近來不少業者紛紛成立文創創投基金,準備投資文創產業,你怎麼看資金面與文創面的結合?
答:從失敗中找到成功,是創投的精神。「撞」幾次「頭」,就會學乖了。我覺得,製造業和文創產業的知識完全不同,隔行如隔山,很難直接跨足,但如果是投入資金,則較容易。
台灣現在資本已足夠,也有興趣投資文創產業,但最重要是要會說故事。
像是《歌劇魅影》,只是一個小小的故事,透過創意表現,而能如此成功;但中國人似乎不太會說故事,像是《功夫熊貓》、《楊門女將》都是中國人的故事,但動漫變成西方人在做,中國人的東西,怎麼變成外國人在賺錢?這不是我們文化不夠、而是創新不夠。
問:你怎麼看亞洲藝術市場?
答:亞洲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由於中國藝術是發展主幹,而華人經濟實力往上走,絕對可以支撐亞洲藝術市場。
收藏家與投資客是不同的,而市場價值與藝術價值,有時不能相提並論。收藏家著眼的是藝術價值,是個人的喜好,而不會去追求高價品,但投資客則是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