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orsythe billboard_01.JPG  

不斷冒險把芭蕾推到邊界,再推到邊界-
威廉˙佛塞,一位渴望被了解的舞蹈哲學家。



跟著藝術巨人充電放電
7/3(日)現代藝術的變形金鋼─從佛塞展覽談新媒體藝術
講者:趙綺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助理教授)
         袁廣鳴(視覺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地點:敦南誠品B2視聽室
講座記錄:Machi


臺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以下簡稱王文儀):編舞家威廉˙佛塞雖然貴為現代舞蹈國王,卻始終覺得沒有人可以完全了解他,因此他親自策畫《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show自己,希望藉此展覽完成心願,藉由數位科技翻譯其編舞想法。

舞評家趙綺芳(以下簡稱趙綺芳):臺灣對佛塞的了解近年來才比較多。佛塞的本科不是舞蹈,而是戲劇與設計,後來他在編舞上的許多跨界嘗試其實都是回應長期以來的累積。就連舞蹈學習也是由現代舞開始,雖然後來他在歐洲編創芭蕾,但他對舞蹈的概念卻完全是現代藝術,創生出結合現代主義的芭蕾風格,重新定義、突破芭蕾既有的形式。編舞家蘇卡絲說:「佛塞拿掉了芭蕾的引號。」意思是說佛塞打破芭蕾的既定語法與規範。佛塞編創的芭蕾特色在劇場性;雖然他被譽為巴蘭欽的接班人,但巴蘭欽是把舞蹈的戲劇性拿掉,將芭蕾變抽象,佛塞則保有舞蹈的抽象性,但把劇場性拿回來。佛塞對編舞最大的啟發就是芭蕾的跨域-他不斷冒險把芭蕾推到邊界,再推到邊界。

運用新媒體轉譯身體語言-重點不在技術,而是使用技術的方式


王文儀:佛塞希望將芭蕾不斷推進、往前,因此很在意「編舞」這件事有沒有自主表達的可能性?除了作為再現劇情的工具,還能再多做些甚麼?透過這次的《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佛塞如是提問,希望能挖掘編舞的本質,試圖轉譯身體語言,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一起來關切討論,找出共通的舞蹈準則。

趙綺芳:佛塞相當強調編舞思考,而非只看作品。因此透過這個展覽,佛塞希望能讓觀眾站在相同的思考起始點上,一起思考編舞。

視覺藝術家袁廣鳴(以下簡稱袁廣鳴):佛塞不只是舞蹈家,也對影像處理、空間裝置很有概念。詮釋無動力身體狀態的作品很多,但佛塞的《對蹠點I與II》是我看過詮釋得最好的。互動影像裝置展《抽象城市》則讓我非常感動,這作品運用的slit-scan技術雖然並很常見,卻成功引導許多非舞者出身的一般人進行自發性的動作探索;重點不在於技術多特別多高超,而是使用技術的方式。


理性與感性、藝術與科技-找出既疏離又親近的微妙平衡


趙綺芳:《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
觸碰到的另一個面向,是表演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趨勢,對此,佛塞認為科技不是終點,重點是:要解決的疑問是甚麼?核心的動機為何?

袁廣鳴:任何當代的藝術都必須跨領域才能找到出路,科技只是其中之一。表演加上科技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互相結合,A+B=A&B,A仍是A,B仍是B。科技加入表演藝術,表演藝術就應該要有所調整,才是真正混血,但又不能過於偏頗,變成科技的展示台。這就是技術與創作者間既疏離又親近的微妙關係。

趙綺芳:從舞蹈界的角度看《新媒體藝術展覽》,劇場的本質是營造想像空間的幻術,但佛塞卻藉此展覽為舞蹈「除魅」,揭開了編舞的神聖性,那回到舞作本身時還能保有想像空間嗎?這是我比較好奇的地方。

袁廣鳴:我相信當科技不斷發明進步,會讓藝術去思考自己的定位與發展,以舞蹈來說,就會回到對身體的思考上。跨領域會讓藝術更清楚自己存在的理由與價值。

《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
7/28-8/28  松山文創園區 倉庫2-5  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周一~周三 下午2點至晚間7點、周四~周日 下午2點至晚間10點

導覽時間:周一~周三  下午2點半、下午4點半

               周日~周日  下午2點半、下午4點半、晚間6點半

倉庫5:客席藝術家Brock Labrenz表演時間  周四~周日  下午4點至晚間8點

arrow
arrow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