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眾聲喧嘩Lipsynch_01 越看不到的東西越想看,Robert Lepage成了我心頭的傳奇

文|貧窮男

1996年,前優劇場團員,香港演藝學院導演組畢業的朋友「阿海」是第一個介紹我認識Robert Lepage的朋友。當時他借了我一本書,是英法對照的「Robert Lepage (羅伯‧勒帕吉)」。那個年代,台灣的表演藝術資訊,遠不如香港。Robert Lepage於1994年到過香港,引起一陣旋風。阿海借我的那本書,以Robert Lepage為名,當時這位不到四十歲的加拿大魁北克年輕導演,就已有專書以其為名,當然也引起我極大的好奇。

眾聲喧嘩Lipsynch 1999年,我認識了剛從紐約回來的另一位奇杷「鴻麟」,興奮的跟我描述他在紐約看到長達9小時的《Seven Branches of the River Ota》。這是Robert Lepage成立機器神(Ex Machina)的第一部史詩作品。從少得可憐的圖片與文字,很難捕捉到現場的一切,對我仍是太遙遠,朋友口沫橫飛的描述,讓我扼腕一再錯失了傳奇。恰巧在法國唸書的學長回來時,描述同年在巴黎看到Robert Lepage的Zulu Time,觀眾坐在兩邊,四層樓高的舞台,吊著鋼絲的演員,以及精準到不行的Cue點,後來知道該作品是與搖滾歌手Peter Gabriel團隊共同製作,又可以向太陽馬戲團借兵,燃起我對Robert Lepage更大的好奇。(註:後來知道原來太陽馬戲團的KA是Lepage導演的!)

近年電影看得勤,讓我養成睡前看片的壞習慣,上床前挑一片,邊看邊打盹,這個時候精神不濟看爛片最適合,看到睡著也算看過可以不用再看。有天晚上隨手拿出在夜市買的六片500元的DVD。這天晚上挑到的片子是《天倫夢劫》,至於中文片名翻譯與內容的反差,早已見怪不怪,片名根本無法作為挑選影片的根據。
(註:以前還在錄影帶店租到一片叫做《魔境異變》,完全是因為一片10元才租的,沒想到回家一看發現是好看到不行的偶動畫,後來還租了好幾次,隔年金馬影展的試片看到一模一樣的電影,原來是捷克動畫大師楊斯凡克梅耶的《愛麗絲》。)

當時買這片《天倫夢劫》除了貪小便宜,也因注意到它的原文片名「The Confessional」,似乎跟希區考克的《懺情記》雷同。當時本來自己想仿效奧古斯汀的「懺悔錄」寫篇長文,因此對「confession」字眼特別敏感,也就在冥冥之中買下這片。

當我好整以暇,沐浴淨身鑽進棉被,打開電視開始觀賞,片頭就發現,這部《天倫夢劫》竟然是Robert Lepage導演的!揉揉眼睛我還不相信,又倒回去看一下,整個被嚇醒。仔仔細細地看了十分鐘,發現這真是一部不簡單的影片,以自述的方式呈現,那年希區考克為了《懺情記》挑選教堂的場景,來到加拿大這個小鎮上出外景,演完後在鎮上戲院首映,主角的媽媽懷著他,也等於參與了這電影的首映。導演在每場戲的過渡轉換,做了精準的設計,教堂中的兩盞蠟燭,竟轉換成像鏡頭駛來的車頭燈。看著每場戲的精采轉場,我馬上跳起來,驚覺這個片子不能在想睡覺的時候看,必須擇期養精蓄銳後再仔細品嘗~

就這樣,越看不到的東西越想看,Robert Lepage成了我心頭的傳奇。從網路上追蹤他的軌跡,十幾年來,他們的演出如品質保證般的所到之處皆大獲好評,他的創作充滿著知識份子的深沈思考,一如艾騰伊格言對事物的批判,有著加拿大法語區獨特的地域感所形成的世界觀,但在舞台上的呈現,卻以原創的設計感與千奇百怪的導演手法,帶給觀眾意想不到的空間變化。

如此重視視覺呈現的表演,早已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搶手貨,他們的巡迴檔期總是排到了兩三年後。終於在2007年兩廳院首次邀請到Robert Lepage的《安徒生計畫》來台演出,這個獨角戲的作品雖然在台灣也大受好評,卻無法滿足我對他的期待,在聽過如此多的傳奇之後,似乎得要來個長達九小時的作品,才能搔到癢處。

在此之前,我們只能透過零星的電影作品窺探Robert Lepage的才華,是2003年金馬影展播映Robert Lepage的《無能無不能》(NO),稍微彌補了沒看到的《Seven Branches of the River Ota》的遺憾;2006年台北電影節作的Robert Lepage專題,則選擇播映《偷腦》(Possible Worlds)、《在月球的彼端》(Far Side of the Moon),及將《天倫夢劫》正名成《懺情記》(The Confessional)。

今年臺北藝術節要引進我心頭傳奇大師近8個半小時的長篇作品《眾聲喧嘩》,只能說,「YES!!」,這下可得好好近身觀察他著名的劇場大作。8.5小時,過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