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裡的設計師】
我想說自己的話—專訪德國藝術家安娜.蒂斯摩
全文轉載自MOT/TIMES線上誌(2013-08-27)
文字|詹傑
編輯|張慧慧
在不定期上線的【劇場裡的設計師】系列報導中,MOT/TIMES將帶領讀者看眾「設計師」如何與劇場跨界對話,建構劇場的奇幻世界。
裝置藝術在劇場,是運用各種元素,結合演員的行動、空間,進而傳達意念。德國藝術家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先是演員,接著跨足裝置與行動藝術,也或許是因為這種跨界不拘於一格的創作背景,讓她的作品能輕而易舉地讓人與物件產生對話,她說:「我不想為自己貼上任何標籤,比起演員,我更願意稱自己為藝術家。」
目前安娜.蒂斯摩的裝置藝術展《漂浪之旅-謝雪紅在瀘沽湖》正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而與旅德作家陳玉慧、前衛作曲家莫里茲.嘉格恩(Moritz Gagern)、廣藝愛樂管弦樂團合作的《華格納大爆炸》也將在本週四起,在台北中山堂連演3場。在演出之前,讓我們來聽聽這位勇敢說自己的話的藝術家怎麼說吧!
你可能看過她,也許不能輕易道出名字,但心裡一定留有深深印象。
她是希臘悲劇中燃起復仇烈火的米蒂亞,她是莎士比亞《理察二世》裡活躍的一員,她是翻轉貝克特知名劇作《等待果陀》,打破僅有男演員能出演此劇禁忌,推出反骨版本《好事多磨》的創作者。她是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右圖),潛藏在演員身分下,有著更為堅韌執著的藝術家靈魂,試著用裝置創作,傳達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大學主修法律與漢學,安娜沒有邁向常人預期的坦途,反而選擇與劇場同好一起創立了東柏林包浩斯劇場,更和好友萊爾‧莎弗黛莉成立「好事劇團」(Anne Tismer & GUTESTUN-Gutes Tun)。2006年「兩廳院世界之窗—德國狂潮」與2008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安娜兩次來台,精湛的舞台表現,讓台灣觀眾見識到她驚人能量。但在演員角色之外,安娜所深切渴望與堅持的創作身分,卻是一名裝置與行動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