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座側記】
不藝人的藝人-小應的快樂孤獨之道

臺北藝術節X信義學堂系列講座
主講人|夾子電動大樂隊 應蔚民
日期|7/20(Fri) 19:00-21:00

文字紀錄|陳苓云

小應的信義學堂講座  

他是《海角七號》中憨傻的水蛙,是唱紅《七彩霓虹燈》的小應,也是夾子電動大樂隊的核心人物。要定義應蔚民並不容易,做為諧星,他太過嚴肅;不算偶像,卻擁有一群死忠粉絲。無論如何,小應的獨特表演風格,已成為鎂光燈下難以忽視的存在。即將於2012臺北藝術節推出全新創作《快樂孤獨秀》的小應,在信義學堂系列講座中,以「不藝人的藝人-書桌上的綜藝舞臺」定義自己的表演。他說:「我的演出不是即時即興的單純表演,是閱讀、思考後的創作,是在長時間的孤獨狀態下慢慢建構出的作品。」,對小應而言,「孤獨」不僅是創作命題,更是成就創作的必要養分。

走上演藝之路前,小應曾擔任三年半的醫療儀器工程師,從事樂團創作後,面對前景不明、經濟拮据的窘境,也一度陷入夢想與現實如何取捨的掙扎。「不過我發現,只有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創作才可能發生。」他認為,創作是自我存在價值的證明,但需要發酵的時間,強調快速汰換的現代社會,不僅缺乏靜心思考未來的空間,對主流觀點與社會輿論的畏懼,更一再撲滅成長過程中的創意火花。「停止追求主流後,小眾市場反而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小應結合戲劇情境、脫口秀與Live演唱,以生活經驗為主題,融合出「俗又有力」的常民化表演風格。臺灣知名臺語歌手文夏的《真快樂》,奠定他結合流行歌曲與故事情境的創作形式,日本小說家坂口安吾的《白癡》與黑澤明導演的《酩酊天使》,作品所呈現出的戰後社會墮落氛圍,則成為小應的創作核心。他說:「人生除了正面積極的價值觀,也不應忽略負面情緒的存在,透過演出去探討失落與墮落,對生命的理解才能全面完整。」

9月7日至9月9日於文山劇場演出的《快樂孤獨秀》,正是以中性態度,探討現代都會的孤獨狀態與個人主義。演出劇本長達一萬兩千字,是小應首次嘗試以劇本文字為重心的文本性演出,將分歌舞秀、三位劇場演員獨白、小應脫口秀三階段進行。脫口秀中小應一人分飾三角,透過「我」、「旁觀的我」、「女主角」間不斷的角色抽換,直接顯現思想的跳躍。「我很喜歡夏目漱石的小說《我輩是貓》中充滿意象聯想的文字。夏目漱石也曾提出個人主義的概念,在重視群體性的日本社會中引發質疑聲浪,其實個人主義並不代表不合群,而是一種互補。」透過演出,小應希望觀眾跳脫生活經驗與個人感受,以較客觀的態度,重新看待孤獨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