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將沉重的「存在」,化為輕盈的喜劇

文|謝東寧(劇場工作者)

LesChaises (4)  

看到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到歐陸劇場大師呂克‧邦迪的作品,恰巧又是當年讓我在巴黎看完後,完全說不出任何話,默默地走出劇場的《椅子》,心中不免十分興奮,真要好好介紹這個精彩的演出,給臺灣的劇場觀眾。

首先,二戰過後對於人類生存價值懷疑,誕生於巴黎的「荒謬劇場」,彼一時轟烈烈的劇場革新,在經過時間無情考驗過後,此一時留下最夯的荒謬劇作家,竟然是最不正經的尤涅斯柯。說他不正經是因為他的劇本最好笑,比其與他同期的貝克特、阿達莫夫、惹內,或後來影響擴散至英、美的品特、阿爾比等人的嚴肅態度,這位劇作家的劇本顯得最輕挑,但反過來想,人類沈重絕望的「存在」,竟然可以用輕盈的喜劇來表達,其實功力不得了。

怪不得他的劇本最常被搬演,年輕導演Emmanuel Demarcy-Mota在2004年導演了他的《犀牛》,連續在巴黎市立劇院上演了兩季,最後連自己都當上了這個歐洲重要劇院的藝術總監,去年竟然又再重演了一次。另一個記錄更誇張,應該去登記金氏世界紀錄,那就是在巴黎市中心拉丁區的雨榭劇院(Theatre de la Huchette),每天上演他的《課堂驚魂》和《禿頭女高音》兩齣戲,連續半個世紀一直到今天不曾歇息,而觀眾來自全世界絡繹不絕的戲劇愛好者界,所以說,政府要是想鼓勵定目劇,真應該好好培養一個好的劇作家。

再說到導演呂克‧邦迪也是個大咖,他出生瑞士蘇黎世,在法國念大學戲劇系,還副修默劇大師賈克‧樂寇所創辦的國際劇場學校,畢業後前往德國的漢堡、法蘭克福、科隆等劇院導戲。轉捩點是在1985年,他竟然跌破眾人眼鏡,自德國大導演彼得‧胥坦Peter Stein手中,接任柏林列寧廣場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藝術總監,此後劇場生涯可說是一帆風順,甚至還跨界導演歌劇,並且也開始當起電影導演,真可說是多才多藝。不信你去孤狗一下,光2004年,他共導了一部電影、兩齣戲劇跟一齣歌劇,同時還擔任維也納藝術節的總監。而他今年最新的職務,是擔任法國國立奧德翁劇院Le théâtre de l'Odéon的藝術總監。

《椅子》這齣戲,絕對是一位龜毛的劇作家寫的,劇本舞台指示鉅細靡遺,連舞台圖都給附上,像邦迪這麼有才華的導演,要是照單全收,那就遜掉了,因為劇本完成這五十多年來,有多少導演曾經挑戰這個「悲喜劇」farce tragique,乖乖按部就班大概會了無新意;但另方面邦迪可也不敢隨便造次,因為他在雜誌社上班的父親,跟尤涅斯柯是好朋友,父親在她十七歲的時候,還透過私人關係,推薦他去跟大師一起工作,而邦迪事後回憶,這段經驗讓他對大師的思想有更深刻的體悟。

這齣戲我覺得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導演的整體構想,他讓這齣古典劇本,充滿了當代的FU,不會覺得好像在看教科書。同時兩位演員都是法國中生代劇場佼佼者,看他們刻意超齡演這對老夫婦,如遊戲般時常疏離出原來演員身份,極為細膩的處理,相當過癮,而最後出現的貓王歌手,更是個亮點,不過先賣個關子,快進劇場去接受這個「虛無人生」的重重打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