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影上映前  臺北藝術節先睹為快!

文|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懺情夜5  

「據說《懺情夜》演出最後,大家都掉下眼淚了」Neil Webb這樣對我說,他是即將於九月上任的英國文化協會總部的戲劇與舞蹈總監。我去年八月在愛丁堡碰到Neil,因為今年我們有邀請《懺情夜》與《消失的地平線》兩齣英國作品,所以五月他來臺北時,特別來臺北藝術節辦公室拜訪。

Neil的「據說」,說明了《懺情夜》的口碑已經傳開來,因為當時他太忙,根本沒時間看這齣戲。或者Neil有他心通,知道我最後也掉下淚來。實際上,也是因為我在現場被這齣戲感動了,我才決定要邀請《懺情夜》來臺北。

對我來說,《懺情夜》的同志議題,是華麗的包裝,但這齣戲真正處理的,是認同問題,是生命何去何從的吶喊,而那是每一個經歷過青春或正處在青春年華的人,都必須遭遇的苦痛。主角安奈林是個詩人,在倫敦得過布克獎,表面上風光,但他內心極度不安,只能透過藥物來安撫他的靈魂,只能誘拐好友的學生,來證明自己的魅力。安奈林對身邊一切充滿懷疑,但這不過反映了他的自我恐懼,他的自我懷疑。自我懷疑的指稱,在這齣戲中不斷游移,有時「我」就是指自己,有時「我」是指同志這個族群,有時「我」則成了威爾斯人。

《懺情夜》很典型地反映了研究新文本(new writing)著稱Aleks Sierz的所提出的兩個國家(two nations)現象,透過新文本的地下反叛風格,許多如蘇格蘭或威爾斯等區域的英國劇作家,都透過次文化主題挑戰了大英國協的概念。《懺情夜》將要改拍成電影,《懺情夜》劇作家Dafydd James 已是當前英國劇壇的熱門人物,今年7月5日的英國衛報有篇談當代英國創意新勢力崛起的特稿,裡頭特別稱許Dafydd James與《懺情夜》。

如果去年我是看著懵懵懂懂的英文字幕的條件下(除了威爾斯人,英國人也得看字幕),還會感動落淚,我想身為台北觀眾的您,在有中文字幕的輔助下,應該更是激動吧!誰沒有迷失過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