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
人體建築的舞臺實踐

臺北藝術節「Play‧包浩斯」系列講座
主講人|阮慶岳(建築師)、黎美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老師)
日期|8/11(Sat) 14:30-16:00

文字紀錄|陳苓云

0811講座  

在「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藝術總監托斯頓˙布魯梅眼中,「包浩斯劇場」是一支科技與人性的雙人探戈,透過遊戲,尋找人類面對工業時代的新生活方式。其中,探討人體與空間互動關係的「包浩斯舞蹈」,更成為後代創作者不斷試圖重現的傳奇。包浩斯舞蹈經典作品《三人芭蕾》的創作者史萊莫說:「人體是移動的建築。」此概念成為包浩斯舞蹈發展肢體的核心觀點。究竟人體如何成為移動的建築?臺北藝術節特別邀請建築師阮慶岳與舞蹈家黎美光,分別由建築及舞蹈的角度,深入剖析包浩斯劇場「人體建築的舞臺實踐」。

黎美光認為,包浩斯舞蹈是劇場對現代化的回應,迥異於傳統舞蹈注重情感表達的肢體語言,包浩斯舞蹈追求簡約、精準、內斂,試圖去除過於複雜的情感,專注發展形式美學。阮慶岳則指出,包浩斯舞蹈展現人體機械化的強烈傾向;古典劇場藉由模仿神祈傳達神聖旨意,工業化時代,機器取代神祇,成為人類創造活動的對象,正如同多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好萊塢電影,包浩斯舞蹈的發展取向,顯示現代社會中機器對人類生活的主宰與重大改變,深具時代意義。

為了服務人類而生的機器,最初的外型來自模仿人類肢體的運動狀態,但當人類生活對機器的依賴越來越深,機器反而成為人類模仿的對象,其中有種弔詭的趣味。因而,阮慶岳認為「人體是移動的建築」亦可解釋為「人體是移動的機器」。

人與機械合一,直接影響二十一世紀的舞蹈藝術,抽象化的色塊線條,是人類理性的極致展現,反映人類對於科學理性的追求,以及情感是否過於氾濫的反思,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去表情、去個性、注重線條形式的劇場美學,正反映此種思維。阮慶岳說,包浩斯劇場透過對古典的反動,嘗試探索新時代人類的自處與生活方式,問題未必解決,答案尚未出現,卻是一個珍貴的開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voTAF 的頭像
    BravoTAF

    2013臺北藝術節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