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座側記】
舞臺的烏托邦

臺北藝術節「Play‧包浩斯」系列講座
主講人|托斯頓˙布魯梅(「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藝術總監)
日期|8/4(Sat) 14:30-16:00

文字紀錄|陳苓云

Blume講座  

隨著「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正式開展,臺北藝術節「Play˙包浩斯」專題講座也接續登場,一連四週,由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表演藝術的幽浮現象-「包浩斯劇場」。繼7/28講題「包浩斯就在你身邊」介紹包浩斯設計學院歷史後,8月4日以「舞臺的烏托邦」為主題,由展覽藝術總監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主講,說明包浩斯劇場如何在遊戲中,找出人類面對工業時代的新生活方式。

包浩斯設計學院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20年代,正值機械取代人力、加速推進社會運轉的現代化轉型期。當時的社會氛圍,一方面相信科技能帶來更好的生活,同時,戰爭陰影卻讓人對科學的潛在威脅感到畏懼。這樣的矛盾心理,促使人們重新檢視現代化與人性發展的互動關係,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包浩斯劇場選擇另闢蹊徑,在「遊戲」中尋找答案。

包浩斯設計學院創辦人及校長葛羅培斯認為,遊戲是最具人性的美學教育,能讓人們強烈感受彼此的存在。打破理論與實作的工作坊課程設計,讓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生,在愉悅的遊戲情境中發現、創造新規則,將藝術應用在生活中,共同打造更加幸福的生活方式,包浩斯劇場便是依此原則所發展出的嘗試及創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三人芭蕾》,畫家史萊莫藉由特製的幾何造型道具服,改變身體結構、限制肢體靈活度,使舞者呈現木偶或機械般的運動狀態,不僅打破長久以來人類對身體的想像,也創造了編舞動作的全新可能性。傳統舞蹈運用肢體表達內在情感,包浩斯舞蹈則試圖呈現人體與物件、空間的關係,身體造型幾何化的舞者,手持木棍、球體,化身抽象元素「點」、「線」、「面」在真實世界中的代言人,讓原本不可見的空間結構變得清晰具體,對空間結構的探索,也成為編舞的新動機。

《三人芭蕾》的嘗試,透露包浩斯劇場的核心精神,是將人體視為機器,模仿機械運動狀態,藉此探討科技等社會環境變遷,如何影響改變人體及空間的互動關係;但布魯梅強調,包浩斯劇場並非企圖讓人類轉化為機器人,而是藉此了解人類與機器間的殊異性,並透過遊戲般象徵性手法的轉換,消除人們對機械的恐懼,找出和平共處之道。

在遊戲中重新思考人體、動作與空間關係,正是「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的主軸。布魯梅說:「這次展覽呈現了史萊莫《三人芭蕾》,以及不同藝術家對此作品的重現,其中的互動裝置也是以包浩斯舞蹈概念延伸而成,再加上現場舞蹈演出,這檔展覽就像包浩斯工作坊的邀請函,邀請大家一起來遊戲、實驗,發現更多新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