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1.jpg  他讓演員在舞台上生活著-克里斯提安˙陸帕


跟著藝術巨人充電放電
7/2(六)反抗的意義-歐洲劇場獎得主Krystian Lupa與奧地利批判作家Thomas 
Bernhard
講者:耿一偉(2012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地點:敦南誠品B2視聽室
講座記錄:Machi

在談Lupa與Bernhard前,關於維根斯坦,我想要再做一些補充。

維根斯坦最在意如何釐清語言的功能,希望藉此消除不必要的哲學問題,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他對語言運用的主張是:「能說的要說清楚,不能的就要三緘其口。」因為若說出口卻說不清楚,反而會引起更多誤解與迷惑。而維根斯坦真正在意的,其實是那些「不能說的」-藝術便是其中之一。

在當時的奧地利,維根斯坦的家世背景,相當於臺灣的王永慶家族。但是他們家族卻有自殺傾向與精神病史,維根斯坦的侄子保羅與他感情甚篤,同樣被診斷為精神疾病患者。伯恩哈德與保羅相識後,便將維根斯坦家族看似優雅卻無法容忍異端的偽善性格寫入劇本,藉維根斯坦對原生家族的痛恨,反映伯恩哈德對奧地利言行不一的批判,特別優美的語言辭彙所形成的強烈落差,反而更加凸顯出傳統文化的虛偽。

伯恩哈德劇本中,必定會安排一個象徵父權的角色,這個角色一定患有殘疾,且無力改變現實狀況,暗喻奧地利死氣沉沉的社會氛圍。在《麗特、丹妮、佛斯》中,伯恩哈德也將維根斯坦一輩子都在反抗家族桎梏的掙扎,轉化為路德維希與大姐丹妮間的衝突。現在我要帶著大家一起讀一小段劇本,就能有更深的體會。

02.JPG  第二幕午餐開始,路德維希不斷挺直又彎曲自己的身體,這兩種姿勢其實代表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挺直時是在理性陳述客觀事實,彎曲時則開始抱怨大姐丹妮,看似瘋癲地述說內心真實的想法。當大姐丹妮還在廚房準備食物時,路德維希彎曲身體說出:「她送來的紙是錯的……我有跟她說……她根本就沒聽進去。」說明了大姐丹妮看似處處為路德維希著想,其實並沒有真心聆聽他的需求。當大姐丹妮捧著午餐食物-肉-回到餐桌上,「肉」變成了姐姐的象徵;路德維希對吃肉展現嫌惡的態度,其實也顯示了他對姐姐丹妮的感受。劇中的路德維希處於理性與瘋狂不斷交錯的狀態,游走於真瘋及假瘋的邊緣,也相當令人玩味。

「作家的責任是讓劇本有趣,演員的責任是讓劇本真實。」伯恩哈德的劇本光是閱讀便很有樂趣,而導演陸帕及飾演兄弟姐妹三人的傑出演員,又賦予另一種看戲的趣味。《麗特、丹妮、佛斯》是伯恩哈德以維根斯坦為靈感,為奧地利三位傑出演員量身寫作的劇本,而陸帕的導演功力,被形容為「不靠任何傳統的技巧,便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就像有人在舞台上生活著,而觀眾只是旁觀者。戲劇最原始的三要素:導演、劇本、演員,在這齣戲一應俱全。

最後,仔細觀察這齣戲的舞台,在面對觀眾席的開口處拉起一條細繩,形成「第四面牆」,如何解讀這面牆?有各種角度,我的看法是,它代表藝術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分隔界限,為藝術世界保留住自主與獨立。

arrow
arrow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