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椅子》、魔鬼與音樂
文|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LesChaises (4)  

呂克•邦迪賦予每個片段最具說服力的演出詮釋。飾演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以新型面具化妝精確捕捉老人外貌,卻不時刻意展現青春肢體動作,打破寫實模仿的演技觀念,反映當代歐陸表演潮流,已經進入新的典範時代。

 

拍過《白色緞帶》、《女鋼琴師》等片的德國知名女演員Susanne Lothar於7月26號過世。國際媒體提到與她合作過的電影或劇場導演時,都不忘提到呂克•邦迪(Luc Bondy),德國廣播公司也特別專訪這位現任巴黎奧德翁歐洲劇院(Odéon–Théâtre de l'Europe)的藝術總監,請他談談這位女演員的合作關係。

說實在,我本來也不知道呂克•邦迪是何方神聖,直到我住在九零年末代住在歐洲,我才知道這號人物。這位法語德語都流利的瑞士導演,於1985繼任彼得•胥坦(Peter Stein),擔任柏林雷寧廣場藝術劇院(Schaubühne am Lehniner Platz)的藝術總監,一下就把他送到德語劇場界的寶座。我最早看到這個名字,是九零年代末BBC音樂雜誌出了一期《名人錄》特刊(Who’s Who in Music),當時我正迷歌劇,Luc Bondy這個名字被列在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歌劇導演名單中,我才對這個簡單好記的名字有印象。

呂克•邦迪執導《椅子》最棒的地方,在於細節。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出身歌劇導演的呂克•邦迪,很擅常挖掘文本,賦予每個片段最具說服力的演出詮釋,像《椅子》開場,老人開場玩紙船的場面,即可感受到表演與舞台視覺,搭配出一股強烈的音樂感,讓每個畫面都像一段樂曲,令人印象深刻,細細玩味。我覺得他讓《椅子》中飾演老夫婦的兩位年輕演員,以新型的面具化妝精確捕捉老人外貌,卻不時刻意展現青春肢體動作,打破寫實模仿的二十世紀演技觀念,恰好與另一齣臺北藝術節開幕演出《金龍》一樣,都反映了當代歐陸的表演潮流,已經進入新的典範時代。

所以,真的別錯過入圍2011法國莫里哀獎最佳男女主角與最佳演出等三項大獎提名《椅子》,否則,就真的是魔鬼讓您瞎了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