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包浩斯對現代舞與舞蹈劇場發展之影響
文字|俞秀青(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專任助理教授)

Play‧包浩斯20  

包浩斯(Bauhaus)原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建築學校,於1919年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瑪(Weimar)創立。學校經歷了魏瑪、德紹及柏林三個時期,直至1933年因納粹政權的壓迫而宣佈關閉。包浩斯學校對現代藝術有著無遠弗屆的深遠影響,除建築之外,包括工業、室內、平面之設計以及現代舞蹈、戲劇、美術等發展,也具有顯著影響。

德國是現代舞的發源地,在強調個人主義與再解放的潮流下,藝術創作者紛紛突破被約束的社會體制。 早於1910年德國即將舞蹈組合音樂與體操,動作也不再設限於原有的舞蹈元素中。1920年瑪莉‧魏格曼(Mary Wigman)在德勒斯登(Dresden)創辦舞蹈學校,成為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舞中心,强調舞者應和空間建立戲劇性的關係,打破舞蹈使用古典音樂的慣性,舞蹈也需融入更多情感表現。庫特‧尤斯(Kurt Jooss)的舞蹈劇場,提出藉由舞蹈創作來呈現人的思考,其作品《綠桌》在極富戲劇性的舞劇中體現了當代的思維觀念與歷史背景。

在包浩斯的影響力之下,藝術的多元媒材與服裝造型切入立體化。1922年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所創作的《三位元芭蕾》(Triadische Ballett)在斯圖加特(Stuttgart)首演,此齣舞劇被視為「抽象芭蕾」的巔峰之作。此舞分成黃、粉、黑三段主題,舞者穿著由混凝紙漿做的緊身衣與多層次蓬裙跳舞,因軀幹或手臂被硬木阻隔,所以只能做簡單的腿部動作,製造了強烈的機械感。舞者的身上被許多碩大圓形、螺旋形、錐形等多角型體積裹住,立體造型加上色彩鮮明的服裝,製造了極鮮明的視覺風格,看起來有如機械化的戰鬥舞,有時卻也帶著一種卡通式的滑稽感。

包浩斯的另一個宗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也強烈地影響著美國現代舞。1930年在紐約發展的瑪莎‧葛萊姆(Martha Graham),同是現代舞先驅之一。她剝除一切裝飾,拋棄芭蕾舞的傳統如舞鞋、短蓬裙、佈景畫等。在自編自跳的獨舞《悲慟》(Lamentation)中掙脫束縛,她利用一塊伸縮布的拉扯跳舞,留下速描般地抽象軀幹,如塊狀、線條、輪廓等。像速寫般的情節主線和疏落的背景,戲劇性地描繪出心理的張力,非常簡潔有力。

包浩斯提倡以適合機械時代的極簡風格取代華麗的維多利亞設計,早期以表現主義為風格,但受到荷蘭風格派運動領袖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的影響,包浩斯風格逐漸走向理性主義與構成主義。在德國納粹掌權時期,包浩斯學院宣告關閉,促使部份老師流亡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影響了當時的跨領域藝術家,包括舞蹈大師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大衛‧都鐸(David Tudor),以及普普藝術運動領袖之一的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1952年那場震驚當代藝術的空前演出,將舞蹈引領至抽象前衛的全新景象,在後現代舞蹈的「過程勝於結果」之論述下,各種形式百花齊放,將舞蹈帶進另一狂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