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
8/18起每週六、日下午4:30 定時導覽
歡迎免費參加
定時導覽時間
8/18、19 (Sat, Sun) 16:30
8/25、26 (Sat, Sun) 16:30
9/01、02 (Sat, Sun) 16:30
9/08、09 (Sat, Sun) 16:30
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
8/18起每週六、日下午4:30 定時導覽
歡迎免費參加
定時導覽時間
8/18、19 (Sat, Sun) 16:30
8/25、26 (Sat, Sun) 16:30
9/01、02 (Sat, Sun) 16:30
9/08、09 (Sat, Sun) 16:30
包浩斯劇場的前世今生──專訪「Play‧包浩斯」導演與策展人托斯頓‧布魯梅
原文刊載於PAR表演藝術雜誌(2012年8月號)
文|林冠吾(柏林自由大學戲劇學博士後)
現年四十八歲的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瘦瘦高高,態度謙遜拘謹,在包浩斯基金會任職十餘年的他,原本是學藝術學的,因此,一開始負責的是文獻與學術研究方面的工作。二○○六年,基金會總監想要出一本書,全方位地介紹包浩斯劇場,他便自告奮勇地接手了這項任務。次年,他為此投入重新啓動劇場的運作,設立劇場工作坊,尋找舞者一起創作Record Dance、Pay Bauhaus等。重新創立的劇場並沒有自己的團員,而是隨創作與演出的需求,在德國或演出地尋求合作夥伴。自從二○○九年布魯梅認識了台灣舞者陳韻如,兩人一拍即合,一連推出Hallway、Apparatus、Play Bauhaus -Jam out,成果豐碩。其中,編舞的部分,多由集芭蕾、健身操、爵士與嘻哈舞蹈於一身的陳韻如操刀,而沒有舞蹈背景的布魯梅則負責構思與導演部分。
除了熱中於包浩斯劇場的傳承與再造,布魯梅對介紹包浩斯的歷史,更是不遺餘力。在東京、布拉格、倫敦等世界各大城的包浩斯展覽,都由他策劃。在台北藝術節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開鑼前夕,布魯梅跟筆者大談包浩斯劇場的前世今生,以及他讓空間與身體交融的創作哲學。
從包浩斯劇場到我們的現代
原文刊載於今藝術(2012年8月號)
文|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BSSS3「舞者人形」,小朋友與包浩斯舞者共舞(鄧惠恩攝影)
當代前衛表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在1984年,於古根漢美術館看過奧斯卡‧史萊莫(Oskar Schlemmer)的包浩斯劇場復刻演出。這是由舞蹈家戴博拉‧麥考爾(Deborah McCall)於1980年開始,花了兩年時間研究與排練的成果。根據蘿瑞‧安德森的回憶,當天有個主持人,是安德列‧衛寧格(Andreas Weininger),這位高齡九十五歲的老先生一出場就自我介紹說:「大家好,我來自十九世紀。」現場一片驚呼!接著他開始對觀眾講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前衛藝術家們的故事。蘿瑞‧安德森驚訝地發現,那些幾乎是半世紀以上的老前輩所作過的事,他們二大戰前在周末搞的瘋狂派對,彷彿就像是幾天前紐約才發生過的事。於是蘿瑞‧安德森有個結論,她認為藝術有一種連續性,任何藝術家的新點子,其實都早已有其他藝術家使用過,所以藝術是一個不斷往前又往後延伸的長期對話過程。
這個對話過程,同樣也發生在蘿瑞‧安德森自己身上,她於1986年發表的作品《勇者之家》(Home of the Brave),裡頭有結合電腦動畫的演出片段,其靈感即來自她看到的史萊莫作品。以上這則小軼事,其實已經內含我們要講關於包浩斯劇場的所有故事種子。我們不妨就先從衛寧格這位老先生開始吧!
包浩斯對現代舞與舞蹈劇場發展之影響
文字|俞秀青(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專任助理教授)
包浩斯(Bauhaus)原是一所德國的藝術建築學校,於1919年由建築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瑪(Weimar)創立。學校經歷了魏瑪、德紹及柏林三個時期,直至1933年因納粹政權的壓迫而宣佈關閉。包浩斯學校對現代藝術有著無遠弗屆的深遠影響,除建築之外,包括工業、室內、平面之設計以及現代舞蹈、戲劇、美術等發展,也具有顯著影響。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編譯|耿一偉
當代劇場建築的目標,應是成為一個可以用來彈奏光與空間的偉大鍵盤,使得這棟建築能客觀回應導演的任何場景想像。
──包浩斯學校創始人‧建築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在純藝術領域,都已找到創作的純粹工具,像是光線、體積、質料等。但我們如何讓人類動作與想法過程,可以變成像光(顏色)、形式、運動等我們已經學會掌握的絕對元素一樣,可以運用自如呢?
──現代工業設計搖籃、芝加哥新包浩斯設計學校創始人莫霍伊-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藝術上的模糊數學,它對於藝術和感覺轉變具體形式來說不可或缺…如果現代的藝術家能夠喜歡機器,喜歡科技,喜歡組織,那麼他們就會追求精確而非混淆,而這一切不過是源於藝術家們試圖擺脫困擾與對藝術形式的追求。
──包浩斯劇場領導者‧畫家史萊莫(Oskar Schlemmer)
人體的轉化,必須透過服裝的掩飾,才有可能達到變形。
──包浩斯劇場領導者‧畫家史萊莫(Oskar Schlemmer)
史萊莫與參與他舞台工作坊學生所留下的前衛遺產,最終影響了包括約翰‧凱吉(John Cage)、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艾文‧尼可萊斯(Alwin Nikolais)、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梅芮迪斯‧孟克(Meredith Monk)、賈迪遜教堂舞蹈劇場(the Judson Dance Theater)、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與大衛‧拜恩(David Byrne)等的表演理論與作品。
──美國包浩斯舞蹈協會 (bauhausdances.org)
社會關懷與文化創新
─ 訪問德紹包浩斯基金會總監菲利普‧歐斯華特
歐斯華特先生,包浩斯神話形成的基礎何在?究竟是哪種理念與構想使包浩斯這所統合藝術、設計與建築於一體,跨領域的學校成為一九二零年代德國的「現代實驗室」?
早在包浩斯學校的時期,這個神話就成形了:一九二零年代,包浩斯這項大放異彩的文化工程就已享譽國際。打從一開始,包浩斯派人士就極力爭取各方的注意與公開露面的機會,原因不只在於這些藝術家與設計師對功名的熱衷追求,優異的公關工作更是包浩斯自我主張的必要手段。包浩斯不容於當局,先後被迫遷離威瑪、德紹,一九三三年位於柏林的學校更遭納粹政權勒令關閉。正是這種經歷使包浩斯在一九四五年後成為自由、進步的德國最佳典範,是塑造西德身分認同的重要推手。
東德對包浩斯的接納起步較晚,直到一九六零、一九七零年代,才又逐漸興起對包浩斯的重視。
史萊莫與包浩斯劇場
文|托斯頓‧布魯梅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包浩斯劇場誕生於1921年至1929年間的一系列劇場創作。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於1926年為德劭包浩斯學校設計的立體式構造舞臺空間,則啟動了包浩斯劇場的創作高峰期。
七公尺見方的舞臺模型,六組「BSSS展示衛星」(Bauhaus Stage Studio Satellite),不同主題的玩樂空間!
BSSS 1 包浩斯舞台
透過影片,欣賞編舞家如何重新詮釋史萊莫的包浩斯舞蹈創作,展開認識包浩斯的第一步。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BSSS 2 舞蹈地板
結合包浩斯概念及有氧、太極、瑜珈等元素的舞蹈裝置,參與者可根據地面的幾何圖形發展舞蹈。
© Sebastian Gundel
BSSS 3 舞者人形
與姿態各異的包浩斯舞者人形立牌合影,或模仿舞者動作一同起舞,創造舞蹈的樂趣。
BSSS 4 空間遊戲
幾何線條交錯成3D空間,觀眾可穿越或是俯臥其中,感受簡單線條所帶來的力道。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BSSS 5 光影竿舞
媒體藝術家為史萊莫的《竿舞》加入光影,具彈性的垂直竿子與身體間的互動,將引發各種光影反應。
© Sebastian Gundel
BSSS 6 Play.包浩斯-解放經典
展示包浩斯的珍貴影片資料,其中有些資料從未公開展出,特別選擇在臺灣作全球首度曝光。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大玩包浩斯 創意無設限!
文|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me)
今日,一提起包浩斯學派,眾人便會立即聯想到造形藝術︰在形式上,採用白色、立方體、線條明確的結構,裝設明亮、重量極輕的鋼質傢具,以及依幾何圖形設計的燈飾,還有其他典型的設計品。然而,這只是非常粗略的表面印象。這個長久以來的「標籤」,時常掩蓋了「包浩斯」這所設計學院的獨特之處,即是把學校當作一間實驗室,一個進行實驗的場所;這所學校在根本上,畢竟還是一個培養創意與創造力的訓練中心。包浩斯風格聚焦建築與設計,導致包浩斯劇場所扮演的角色往往遭人低估,僅被視為包浩斯學校為了探究藝術本質而設立的一座獨特「遊樂場」(play-ground)。
《「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是一則開放式的包浩斯劇場發展史,作為今日社會中的包浩斯典範,不由形式出發,而是著眼於解放、拆解及重新開展的方法。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運用包浩斯舊有的「玩具」(劇場道具)與遊戲/表演法則,繼續創新?時常被誤解的傳統包浩斯學派,如何在現今社會恢復創意實踐者的形象?我們假定,運用包浩斯原則設計發展創意,依然能夠令人屏息驚呼,置身其中的你,還可以再次以時間的創造者之姿,重新出發;只要你能理解「包浩斯」並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或風格,而是一種樂於接受改變、為現況注入新的可能與動力的狀態。
遊戲即實驗 大玩跨界設計
迎接 後包浩斯時代來臨
©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
展出時間|2012/08/02 (四)-09/09 (日) 免費參觀
週一至週三13:00-19:00
週四至週日13:00-21:00
展出場地|松山文創園區南向製菸工廠
110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由臺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進入)
從各大都市常見的玻璃帷幕大樓,到日常生活的扶手椅或桌燈,誕生於1920年代德國的「包浩斯學校」,在建築、工業設計、紡織到平面設計等領域掀起革命,深深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其實,包浩斯的威力不僅如此而已,在劇場上,也為當代表演藝術掀起一陣波瀾。
2012年初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舉辦《為生命而舞》(Danser sa vie)特展,探索二十世紀現代美術與舞蹈的關係,即將「包浩斯劇場」列為造型藝術與舞蹈跨界的先驅之一。包浩斯劇場試圖分析空間、運動、造型、顏色與燈光等抽象元素,如何在劇場創造新的審美經驗;同時也將焦點擺在建築上,主張設計出可以展演所有類型表演的整體劇場。
從建築界的葛羅培斯(W. Gropius)、攝影圈的莫霍伊-納吉(L. Moholy-Nagy)或創造舞蹈史傳奇《三人芭蕾》的畫家史萊莫(O. Schlemmer)等,這些大師對包浩斯劇場的構想,相關珍貴影像檔案與包浩斯劇場的當代發展,都將在「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中呈現。
「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是德國德劭包浩斯基金會(The Bauhaus Dessau Foundation)特別為臺北量身訂做的展覽。策展人布魯梅(Torsten Blume)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的老舊工業空間裡,以「少即是多」的極簡設計,涵蓋互動裝置、錄像、演出及文件等展示技巧,介紹這項橫跨建築、戲劇、舞蹈、燈光、服裝、舞台設計的跨領域創作經典。透過這項免費的公開展覽,希望臺北人能深刻感受包浩斯劇場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精神!
※多場互動舞蹈表演,及《Play‧包浩斯》專題講座歡迎免費參加!
製作單位|德國德劭包浩斯基金會
藝術總監|托斯頓‧布魯梅
媒體藝術家|馬庫斯‧奈比、史黛芬‧慕黑
編舞家與舞者|陳韻如
協同舞者|邱鈺雯、陳柏廷
協辦單位|歌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