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排練紀錄與觀察:文本與導演


在尊重文本與劇作家的原則之下,

導演與演員該如何搬演和風味十足的《赤鬼》?

 

07.02.13《赤鬼》排練日誌 

文字|劉唐成(排練助理)

赤鬼排練照  


休息三天後,導演 Jayanta 在不影響文本精神的概念下,重新刪修了下半場(第九場至第十六場)的台詞,在英文、日文與中文三種語言版本的劇本中,導演與演員們不斷來回檢視、修改被帶上台的語言;很常出現的問題是,某句話在日文裡通,但翻成中文就變得饒口無意;亦或是,一句話在英文版和日文版的意義上有些不同等等。

語言脫離不了文化,單純翻譯可以忠於原著,但經過翻譯的文本要被搬演上台就必須被潤飾,而在臺灣搬演日本劇本的時候,部份劇作家在文本裡玩弄的語言遊戲或是文化諷刺被翻成中文後意境全無。我們在排練的過程中不斷在思考如何轉化、移植,企圖和台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所以,我們總是花了不少時間在工作文本的語言邏輯與其背後承載的寓意。

 

 

IMG_4827

今天完成了第九場至第十一場的 first run ,這三場是全戲的最中間。若有中場休息,這三場會是下半場的開始,必須把觀眾的注意力抓回來;若沒有中場休息,這三場極有可能是觀眾疲憊的過渡期。所以,Jayanta 更細膩處理了其中的戲劇性以及拉出明確的節奏,以免觀眾在疲憊之下放棄繼續接收訊息,或是避免中場休息後容易出現在觀眾席的浮動。

 

四個演員於十六場內快速切換扮演三十多個不同的角色,三個臺灣演員除了主要角色以外,平均都還有八個以上的次要角色。除了要求不同角色身體與聲音上的差別,Jayanta 更在乎的是角色轉換之間的過程,每一場都有至少一次以上的角色切換,十六場有幾十次的角色切換,儘管角色差異再大,轉換的過程卻是千篇一律,觀眾還是會感到疲乏,所以除了找到角色的異質性外,轉換是cut in 、cut out 、fade in 、fade out 以及形式...都還需要有更多層次的設計編排過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voTAF 的頭像
    BravoTAF

    2013臺北藝術節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