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劇場女巫魏瑛娟的《時空情人》有如水墨遇上蛋彩

時空情人_01 

【朱安如 臺北訪問】

。緣起於舒曼對克拉拉的「相思」,《時空情人》交織了王心心如泣如訴的傳統南管音樂、簡文彬(鮮少公開表演)的鋼琴演奏、以及德國男高音提爾曼.利希第的演唱。聽覺意象如此橫跨中西、充滿撞擊的組合,對身為導演的瑛娟老師來說,最期待展現給觀眾的,或感到最有趣的地方為何?


習慣以視覺形容聽覺(聽音樂時腦袋裡總有畫面翻跑),這樣的中、西唱和有如水墨遇上蛋彩,南管聽似輾轉低抑,其實情感強烈揮灑如潑墨,舒曼倒顯得拘謹了,筆筆清晰。相思是共同主題,求而不得或不可求或無法求或昇華了無所求,慟傷哀憐悲悔瞋痴間或甜蜜喜悅,相思的諸多面向兩邊都極盡展露,只是方法不同卻又如此相似,這是最有趣的地方。


。據說本次演出計畫發想由簡文彬提出,吸引瑛娟老師加入團隊的原因為何?


德國藝術歌曲與南管音樂拼貼撩人心動。參與的藝術家們也都個人色彩特出,我期待學些新經驗與不同領會。


。承上,和這三名音樂家合作,期待為彼此創造哪些新的可能性?比如和簡文彬合作過《法斯塔夫》,但這次製作顯然又非常不同。


不同《法斯塔夫》的大編制熱鬧喧譁,這次幾乎是無大戲劇動作的演出。三位表演者、幾把椅子、鋼琴、琵琶、簫與一座風華消逝的建築,很低限很純粹,原以為很簡單,後來卻覺得難了。音樂家們創造聲音,我以光影唱和,希望音、畫繾綣如詩。


。瑛娟老師之前的作品似乎較少涉及中國傳統藝術,大家也許也很好奇,南管之於瑛娟老師的關係或經驗?


其實從小就接觸傳統音樂及藝術,爺爺拉一手好二胡,妹妹學古箏,父母會帶我看傳統戲,國中學民族舞蹈,高中還在雲門練過京戲武功身段(當時的老師是朱陸豪林秀偉),也學中國畫,現在仍常讀書、畫、印帖譜,也不是第一次在劇場裡處理南音,覺得還算不陌生。


。瑛娟老師向以豐富多彩的劇場語彙,精準傳達作品主題;乾淨、甜美而又殘酷的多重意象,也是讓許多觀眾印象深刻的美學風格。睽違劇場一陣子了,老師這次「出手」,不禁更讓人好奇,就這次「音樂會」的美學定位或風格手法,可能希望嘗試的概念或面向?


音、畫對位一直是我最感興趣的部份,也是我極力在劇場裡實踐的,其實這兩樣很難獨立分明,至少對我而言。總會在音樂裡聽見顏色線條或在繪畫裡看見節奏韻律,二者相互滲透是畫又是音。玩起對位又更複雜了,畫不只是畫,音不只是音,也可以是非畫非音,像某種邏輯遊戲,來回辯證推論,又像數學,要精密排列計算。聽完音樂會曲目及其對應方式,腦袋裡出現的主畫面是類似秀拉(Seurat)的點描畫法,遠眺光浮於色彩,近看光又不是光,似霧如電,又實又虛……越說越玄了(哈),總之,盡力把我腦袋裡的畫面立體化劇場化嚕。


。《時空情人音樂會》的曲目,囊括了十六首聲樂組曲《詩人之戀》(舒曼加上海涅的詞)、傳統南管曲牌,以及《葬花吟》、《烏夜啼》等古典詩詞。文學和音樂的結合,在瑛娟老師過往的作品裡,也都讓人驚豔。這次會用什麼戲劇手法,將曲目加以串連或處理嗎?


排練時簡老師與心心已將音樂銜接串連,我能做的是視覺上的輔助呈現,基本上這仍是音樂會,可用的戲劇動作不多,較多的是氛圍營造,劇場元素回到最基本的文字、音樂、光影及其情感。除了光影外,比較想著墨的是音、聲裡的情感,不管是樂器演奏或吟唱。不同以往鋪陳自己編導作品中的情感方式或力度,這次比較扮演旁觀者,盡力跟隨、描繪演出者對作品的詮釋演繹及情感抒發,有時聽見了深情激越有時聽見了相思掩抑有時聽見了欲迎還拒有時相濡以沫……心思(絲)嘈切想望起落,很妙,希望觀眾不只 「聽」到也「看」到。
 
。台北藝術節執行總監王文儀曾指出,「光復廳音樂會」,希望能給予台北市民一種更「適中」的感受:「觀賞距離能比小巨蛋或音樂廳更親近表演者,而又擁有比live house更好的欣賞品質」。瑛娟老師對於中山堂光復廳這個獨特的古蹟空間,有哪些感覺?關於「在這裡舉行的音樂會」,有沒有什麼想法?有沒有想帶給觀眾哪些「在這次音樂會裡才能獲得的」特別感受?


空間有種神妙品質,它獨立自有言語,又可隨使用者變換姿態面貌。人在空間裡,空間在人心裡,外內映照,可玩耍的比想像中的多很多。多年前在光復廳演出過,現在再進到同樣地方,想的比看到的多。不會大動干戈,重新改裝,也無預算,能做的是順應時地,稍微重點描畫……與其說是空間,不如說是時間,光復廳的時間(歷史)意義大於建築本身,無法更動空間,那就設計時間吧,我這麼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avoT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